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理县 / 文化旅游 / 民俗文化

理县民族风情

发布时间:2012-03-22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理县世居着藏、羌、汉三个主体民族,据史料记载,理县所居嘉绒藏族公元四世纪从西藏迁陟而来,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羌族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公元前四世纪已活跃在岷江上游。千百年来,各民族不但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共居文化。藏羌民族锅庄,正是这种独特共居文化的经典,这种民族自娱性舞蹈是理县古老悠久民族文化之树上最璀烂的明珠,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藏族、羌族还是世居的汉族都喜欢。逢年过节,婚筵团聚人们点燃篝火,杀羊烤肉,挥舞串铃皮鼓,围着咂酒载歌载舞,通霄达旦,由此延伸着丰富的民族内涵。美丽的杂谷脑峡谷被中外学者誉为天然民俗博物馆和藏羌民族文化风情走廊。 

  ·若木纽节 

  “若木纽”是“打平伙庆丰收”的意思,也叫“觉日若木纽”。其规模可大可小,可各寨单独举行,或联合举行。会期三至五日,活动的地方必须是在当地的主神山上。届时村民烧烟敬山神,同时还要举行赛马、跳锅庄、赏花等活动。节日期间,村民身着民族盛装、头饰和腰刀以示炫耀,如有路人经过要献哈达敬酒相迎,客人则回敬礼物。藏民称这个盛会叫农历五月的“仁古若木纽”,亦称“赏花节”。 

  ·花儿纳吉赛歌节 

  花儿纳吉,意为共同的欢乐。每年秋天农闲之时,理县羌区四里八乡的羌族人民汇聚在一起,以歌会友共同庆祝丰收,以增进情感的交流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花儿纳吉赛歌节,歌声从不同的地方传出,在歌的海洋里,在天籁之音中,游客体验到古朴的羌族风情,原生态的节庆文化。赛歌节上,人们将会选出一名歌声最美、形象最佳的姑娘为花魁,同时还要进行美食品评、服装展示、物品交流等活动。 

  ·藏族锅庄 

  理县的藏族锅庄主要分为“五屯”锅庄、“四土”锅庄两大类。“五屯”锅庄流行于木卡以上,朴头以下,包括杂谷脑、甘堡、朴头、上下孟5个乡和薛城镇的一部分。“四土”锅庄流行于古尔沟、夹壁、米亚罗3个乡(镇)。“五屯”锅庄分为喜事和忧事两大类。在喜事锅庄中又分为礼仪锅庄、自娱锅庄、儿童锅庄、接亲锅庄四大类。忧事锅庄则无分类。“四土”锅庄分为大锅庄、小锅庄两大类。“五屯”地区的人大多居住在高山深谷,生活习俗与汉族高山地区及羌族部分地区相近。更由于常年生活在山地,其舞蹈动作下蹲,转体多,手上动作少而小,还有大量的弓下背动作。舞风比草地、四土地区的显得细腻,委婉。“四土”地区因接近草地,舞风就较粗犷、开放、热情洋溢。小锅庄的动作多舒展、激烈、欢快,大锅庄的动作则庄重、威严有力。 

  在锅庄进行的程序上,一般是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必须是男性)开咂酒坛、插吸酒毕,致祝酒词、念经,再由一个舞艺高超且较有威望的男子领舞。跳舞时要先跳礼仪锅庄,然后再跳其它内容。“五屯”地区有接亲锅庄只能嫁女时跳,丧事锅庄只能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死了后才跳。 

  ·羌族莎朗 

  “莎朗”羌语的意思是又跳又舞,也称为羌族“锅庄”。羌人平时在火塘边聚会、接客、用餐,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羌人把这种围着火塘跳舞叫做跳“锅庄”。舞蹈动作粗犷雄健,脚上动作多,手上动作较少,小腿特别灵活,上身微倾,扭腰送胯,勾脚踢腿,异常的奔放热烈。参舞者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圆圈,边歌边舞,愿舞者随时可以加入。歌曲大都是世代流传的古老羌歌,全用羌语演唱,由慢到快,舞蹈也跟着变化。开始轻柔舒缓,动作也温柔舒张,到后面歌声激烈奔放,响遏行云,动作也就大开大合,豪迈粗犷。数十人同声歌唱,手舞脚踏,如置身于千军万马。歌舞往往在高潮时嘎然而止,结束时众人齐声大吼,声势惊动天地。 

  ·释比祭山 

  释比是羌族中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祭祀主持,释比祭山是古羌民族遗留至今的一大奇特的原始宗教文化现象。在祭山时,按照约定俗成的仪规,由释比带领村民唱颂先祖、民族英雄业迹的诗歌、传说,上山还愿祈福,祈求禳灾纳福、驱疫解厄。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