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理县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2021——2030年)

发布时间:2023-12-04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阿坝州委办公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关于印发〈阿坝州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21—2030年)〉的通知》(委办〔202313号)精神,有效衔接《理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快推动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维护和保障全人民群众健康,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州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县委历次全会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维护和促进全县人民群众健康,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构建“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健康优先。尊重、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站在“大卫生、大健康”的高度,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改革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做到健康发展优先规划,健康政策优先保障,健康投入优先安排,健康问题优先解决,努力让群众少得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更方便看病。

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从本地地广人稀等实际情况出发,将谋长远与抓当下相结合,一手抓预防保健,通过健康体检、健康管理来减少发病率,一手抓医疗救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走出具有理县地方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之路。

坚持适度超前。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紧紧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按照“一廊四片”格局,统筹资金、适度超前、因地制宜规划全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进一批建设项目,创建一批试点示范,构建卫生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开拓创新。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卫生健康与旅游、大数据、体育运动等融合发展,推进卫生健康区域协同发展、错位发展、集聚发展,不断增强卫生健康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和协调性。

三、行动目标

——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6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31‰、4.51%、0/10万以内;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3.51%、0/10万以内。

——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3人,县域内住院率70%,县级综合医院三、四级手术比例20%,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数量1个,建成县级重点专科5个,州级重点专科1个、6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4人,县域内住院率75%,县级综合医院三、四级手术比例25%,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数量1个,建成县级重点专科8个,州级重点专科3个、7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2025年,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95.75/10万以内,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比例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分别达95%、94%全县城乡、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用水监测、检测率达100%;2030年,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85/10万以内,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比例保持在91%以上,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均达到96%全县城乡、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用水监测、检测率达100%。

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100%,省级卫生村覆盖率100%建成无烟中小学比例达到40%;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100%,省级卫生村覆盖率100%建成无烟中小学比例达到50%。

——民族医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25年,建成1个民族医药传承工作室,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达到二级水平,基础中医(民族医)药服务量占基层医药服务总量的比例达到40%;2030年,建成1个民族医药传承工作室,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达到二级水平,基础中医(民族医)药服务量占基层医药服务总量的比例达到45%。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加快推动健康理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健康理县2030”规划纲要》,从“大卫生、大健康”高度统筹卫生健康、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领域政策措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加快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三个层面,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等18项健康中国、健康四川行动计划。制定《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对人群健康可能产生影响的政策、规划和项目等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把健康风险评估纳入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制度化地将对健康的考虑纳入各部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强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有关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依托重大传染病防治以及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县级健康教育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基层村医、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干部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知识传播骨干队伍,筑牢基层健康教育网络。推动建立“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进“三减三健”为重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立足常态化疫情防控,引导群众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不聚集,培养文明卫生习惯。运用各种手段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健康咨询等健康科普,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营造良好健康促进氛围。针对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及老少边重点地区不同的健康问题、健康危险因素以及健康需求,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扎实抓好“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统筹推进全域环境整治,着力打造洁美的路域环境、净美的水域环境、优美的城乡环境、秀美的景区环境,提高美丽乡村颜值,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农村特别是重点寄生虫病流行区和地方病病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县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达70%。进一步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

全力打造全民健康支持环境。积极扩大卫生创建覆盖面,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持续提升全国、省级卫生镇、卫生村覆盖率。巩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广泛推进健康医院、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社区)、家庭等健康促进细胞建设,成功创建全省健康促进县,引导群众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争取全省健康县城、健康乡镇、健康村(社区)试点。

二)大力发展整合医疗服务

统筹推进医联体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快构建“一核两翼、四心多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县内医共体、县外医联体”的思路,加快整合全县医疗卫生资源,做好归口管理,对内组建以理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医共体,形成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和文化共同体;对外与县外对口帮扶地区和医疗机构对接,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纳入到医共体统筹管理。落实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实现编制使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人才招引、绩效分配、预算执行自主,统一医共体基本建设、物资采购和设备配置,规范管理。建立县内医共体和县外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明确转诊病种和标准,引导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到基层就诊,探索对部分慢性病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鼓励医共体上级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分时坐诊,医共体内医务人员执业,免除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

做强县域医疗龙头。巩固增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藏医医院、县妇幼保健等级评审成效,提升医院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服务能力。推动县人民医院按照“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要求,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满足县域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相关专科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以及常见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和镇痛治疗的需要,到2030年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力争推荐标准达到50%以上,建成县域医疗服务高地。推动县中医藏医医院深入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深入挖掘县域内中医、藏医、羌医资源,发挥民族医药特色,把县中医藏医医院打造成全县中(藏羌)医特色专科诊疗基地、中(藏羌)适宜技术培训基地、中(藏羌)医医养结合基地和中(藏羌)医药健康管理中心(三基地一中心)带动乡村两级中医药业务发展,建成民族医药特色明显、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中医(民族医)医院,到2030建成二级甲等民族医医院。推动县妇幼保健充分借助全县医共体建设契机,加强妇科、产科、儿科服务能力建设,为全县妇女儿童撑起健康保护伞。开展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引导二级公立医院落实功能定位,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加强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健全公立医院一级诊疗科目,根据实际完善二级诊疗科目。综合考虑本地群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转诊率较高疾病,重点加强普外、呼吸内科、骨科、消化内科、妇产科、传染病、高原医学等专科建设,形成错位发展、梯度发展态势。到2030年建成县级重点专科8个,州级重点专科3个,以重点专科带动医院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大力实施名医名室培养工程不断提升科室手术水平,逐步提高三、四级手术的开展比例,着力提升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水平。

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加强医疗内涵质量建设,贯彻《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全面落实18项医疗核心制度,建立全员参与和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推进全县质控体系建设,强化县级质量控制中心能力,加强质控体系及质控中心建设管理,发挥质控中心专业优势,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诊疗行为。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奖励制度,探索构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院科两级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控制、评估和监测。开展规范医疗行为专项行动,督促医疗机构落实各项诊疗指南、技术规范、临床路径和用药指南。逐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种类和数量,不断改进提升临床路径实施效果。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培养骨干人才,推广应用成熟的专科护理技术,积极发展老年护理、康复护理,探索安宁疗护发展。进一步加强临床输血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确保用血安全。利用医疗“三监管”平台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医疗质量监督管理与控制,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州内领先水平。

构建优质医疗服务环境。大力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聚焦群众就医满意度,优化医疗服务软环境,不断提升医疗机构服务品质,改善群众就医感受,赢取患者信任。大力实施全系统医德医风建设工程,进一步健全行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优化医疗机构的行风监管模式,建立完善卫生健康行业信用体系,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党委主导、院长负责、党务行政工作机构齐抓共管的医德医风工作机制。利用“中国医师节”“国际护士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宣传医务人员守护人民健康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弘扬医疗卫生队伍正能量,大力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建设,对各类伤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依法严厉查处打击医闹和伤医等事件,完善安全保卫措施,提高医疗机构安全防范水平,加强医警联动,强化卫生健康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传承创新中藏羌医疗。挖掘一批技法独特、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藏羌医传统验方(绝方)、绝技及其传承人,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民族医药技术瑰宝进行收集整理利用并加以保护和传承,推动民间优秀中医药技术项目为我所用。整合针灸、热敏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开设特色保健服务,加大中医防治健康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中医特色“治未病”健康文化氛围。2030年,推广实施30个以上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每个乡镇卫生院推广应用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全面构建“民族医药服务在身边”服务格局。强化中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强化中藏医药知识培训,深入开展中藏医培训、临床中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培养一支“治未病”“治已病”“治大病”的中藏医药人才梯队。扎实开展民族医药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六进活动,大力实施中医四季养生行动,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文化,提高居民中医健康素养。依托县中医藏医医院遴选中医适宜技术面向基层进行推广,帮扶带动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持续加大医保机构乡村医疗机构开展中(藏羌)医诊疗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县中藏医院加强老年病研究,开设老年病专科,为老年群众提供中(藏羌)医健康服务。完善中西医结合防治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中藏羌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特色优势,全面提升中藏羌医疗预防保健能力。到2030年,县中医藏医医院在中医、藏医和康复理疗方面能力明显增强,所有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诊疗服务。

(三)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全民健康免费体检工程,统筹全县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借助周边县、对口支援单位力量,组建高水平的流动体检队,

定期前往各乡镇开展体检,实现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的转变。围绕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将健康档案管理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紧密结合,做实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提高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依从度,充分发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持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机制、经费补助机制、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严格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全县旅游人口季节性变化,合理布局和调配医疗卫生资源,做好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生育登记服务。

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建立健全全县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和全社会参与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完善疾控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信息网络运维管理模式加强传染病报告、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保持100%水平,加大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实现传染病发病率稳中有降。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到2030年,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7%以上。开展麻疹主动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不同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逐步降低麻疹发病率,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到2030年,建成数字化(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加强艾滋病筛查与治疗,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切实提高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知晓率,到2030年,高危行为人群有效干预措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符合治疗标准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规范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比例达到90%以上。继续坚持血吸虫病、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综合治理策略,持续巩固保持大骨节、碘缺乏病、克山病、饮水型砷中毒等地方病病区消除成果,全面推进低氟砖茶试点供应工作,做好饮茶型低氟病防治。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构建覆盖全县的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报告网络监测系统,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提升综合防控水平。整合并逐步扩展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深入开展慢性病防治研究和筛查,持续完善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支撑,村室为基础的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慢病康复医疗服务能力。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逐步推动重点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等疾病发生,逐步将符合条件的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工作机制,提高职业病预防控制及职业病(尘肺)诊断能力,提高职业病防控能力。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血糖测定,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主要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加强四大卫生监测力度。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加强职业病监测,配合用人单位加强职业病危害的管理,形成健康监护、现场监测评价的科学合理格局。强化学校卫生健康监测,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开展全县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的学生常见病健康教育宣传,配合教育部门完成县内各所学校学生及托幼机构的常规体检工作积极开展校园教学环境监测工作2030年,学生常见病宣传工作覆盖率达100%,教育机构常规体检覆盖率达到80%,校园环境监测覆盖率达60%。加强全县环境卫生监测,积极开展全县环境卫生消杀灭指导,2030年,卫生消杀灭指导工作全县覆盖率达100%健全全县饮用水卫生监测体系,加强医疗机构消毒隔离指导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2030年,全县城乡、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用水监测、检测率达100%医疗机构消毒隔离指导工作覆盖率达100%

健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遵循“预防为主、分类管理、科学规范、客观实用”的原则,探索建立县级卫生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完善顺畅重大疫情应急响应分级标准,构建统一指挥、功能完善、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指挥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全卫生系统演习演练,提升现场处置和应急响应信息化水平,科学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面提升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监测哨点管理,完善信息共享、协作联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机制,建成“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域”的监测网络。构建县乡两级常见食品安全和化学性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网络,完善县级应具备的检验能力。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应急物资管理。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立涵盖突发急性传染病、异常接种反应等七大专业领域的卫生专业队伍,不断充实卫生应急野战能力,针对我县地形地貌特点,重点提升野外生存和救援能力,全面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提升人口家庭服务能力。严格落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实施《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变通规定》。更加注重家庭发展,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措施。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和合理分布转变。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强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特别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制度,由政府牵头,民政、住健、社保、卫健等多部门协作,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等问题。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30年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趋于自然平衡。加大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工作,全县至少建立一所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机构。

全面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贯彻落实全省《妇幼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方案(2020-2030)》,优化妇幼健康公共服务,重点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儿童期、青少年期、育龄期、老年期以及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保健。全力维护母婴生命安全,建立健全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五项母婴安全核心制度,进一步加强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加强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阻断母婴传播,降低重大传染疾病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免费服务制度。加强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工作,加强早产儿的干预治疗,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加强确诊病例的治疗和干预,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减少新生儿疾病发生。到2030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0-6个月母乳喂养率达95%以上,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5%,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100%。全面落实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为全县已婚育龄夫妇提供高效,安全,可及的免费避孕药具,免费计划生育手术和三查技术服务,保障生殖健康。

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健康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预防、养生、医疗、养老”深度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增加老年医疗床位数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50%以上的医疗机构创成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家庭提供长期、主动、连续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推进老年医学发展,加强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特色技术服务。

(五)创造性发展健康服务业

推进道地中药材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藏、羌医药特色优势,把握产业技术进步方向,瞄准市场重大需求,大力发展优质中医、藏、羌医药,打造一批中藏羌药材生产基地加强道地名贵濒危药材种质资源和原产地保护,建立全县地道中药种质资源、野生抚育基地和保护区建设一批道地重点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发展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探索制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广绿色生态高效种植技术,着力提升道地中药材品质,争取一批重点道地药材列入川产道地药材目录,着力培育和打造优势药材大品种。积极培育和引进中药材初加工企业(或与制药企业合作),在种植基地开展道地中药材衍生产品开发,研发一批中药材饮片、中藏羌成药等产品,延长中药材产业链。积极开展道地中药材系统研发,努力打造净土阿坝生态药业品牌。

推动医养结合全域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引导各地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改造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探索将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后的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改建为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养老、医养结合等机构,并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合作共建、对口支援、协议托管等形式开展合作。

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持续丰富康养产业内涵,依托毕棚沟、米亚罗、浮云牧场等自然资源打造一批森林康养、温泉康养、山地康养等精品旅游康养产品,打造集体育健身、旅游体验、健康疗养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链。依托温泉资源积极推广“温泉+中(藏羌)康复理疗体验”服务,打造温泉理疗体验地加快发展健康休闲运动,构建体育产业区域布局,推动体育与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依托桃坪羌寨、古尔沟温泉、孟屯河谷打造医养结合中心,发挥中藏羌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理县体育休闲旅游圈,国道317自驾车体育旅游带,理县山地运动旅游区、四川藏区山地与民俗体育旅游区。在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景区,深入发掘藏羌饮食文化资源,大力开发藏羌药食药膳产品,打造藏羌保健膳食基地。积极研究开发一批中医药、藏医药、羌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产品,拓展针灸推拿、药膳养生、按摩美颜等养生保健新业态。

(六)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强化与州内相邻县协同发展。推动与汶川、茂县、黑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州卫生健康南部高地,以汶川县人民医院为龙头,联合茂县人民医院、黑水人民医院、理县人民医院共同打造阿坝州南翼医院联盟。推动联盟内各医院积极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互派人员交流学习、联合举办能力提升培训班、应急联动、疫情处置、共建优势专科等方面的合作,强化联盟内医院双向转诊机制,探索符合规定的转院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建立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卫生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紧急医学救援协作机制、协同开展卫生健康联动执法。联合开展医学健康科研项目,共同开展区域高发慢性病及地方病的防治研究,共享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就诊记录,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减轻看病成本负担,提高周边县群众就业获得感。

强化与成都联动发展。以西部战区总医院与理县人民医院合作为支点,积极扩展与成都市内三级医院合作。探索与都江堰市医疗中心、都江堰市中医医院等三级医院构建以学科为纽带的专科医联体,重点开展产科、儿科、中医等领域合作,协商构建绿色转诊通道,为理县上转病患预留转诊号源和床位,优先接诊、检查和住院等;都江堰市医疗中心、都江堰市中医医院与理县人民医院及时向理县人民医院通报理县居民就诊情况,并鼓励达到条件的患者下转至理县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跟踪随访、健康指导等。深化与西部战区总医院合作,探索共建综合性医联体,开展技术协作、远程会诊、人才培养、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流程无缝对接等方面合作,充分发挥西部战区总医院多个重点专科优势,普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技术;探索由西部战区总医院按照等级医院评审等方式,以专家现场检查、集中点评方式,为理县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供全方位指导帮助。

强化与遂宁及省外对口地区合作发展。立足理县、遂宁船山区,浙江东阳、永康“三方四地”签署了共建飞地园区及全域合作的实际,积极探索构建“三方四地”远程医疗协作联合体,借鉴遂宁与理县15对医疗机构“院院结对”合作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深化网络培训、远程诊疗、进修培训、专家“师带徒”等合作模式。积极推动与三地优质医疗机构构建远程医疗协作网并挂牌,探索提供分时段预约、远程会诊、在线支付、检验结果推送等服务,不断丰富“互联网+医疗”内涵,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提升理县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切实增加就医群众的获得感。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坚持“平战结合”,加强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按照20张配备传染病床位,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的能力。改造完善乡镇建制调整后原木卡乡卫生院、夹壁乡卫生院业务用房,或依托党校、酒店等其他场所,建立平战结合的传染病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在县级医院修建专家隔离公寓、医师楼,在重大疫情期间,保障帮扶支援专家、本县医护人员隔离住房需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完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甲复评、资质认证复评提升县疾控中心业务能力,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在婚前、孕前、孕产保健、出生缺陷防治、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方面的技术与服务能力,配置妇幼卫生专业设施设备。逐步提升县域精神、职业病专科服务能力,改善血库用房条件。

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的业务用房建设和以远程诊疗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配置必要设备,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新增用地优先保障医疗卫生设施,增加综合、中藏、公卫、基层等用地供给。综合考虑城镇化、交通条件、人口规模、旅游景区等因素,按照二级乙等标准,支持3家乡镇卫生院建县域医疗中心,将其建设成为县域内片区医疗救治中心、技术指导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公共卫生中心增强农村卫生资源薄弱地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县域内优质资源覆盖率。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乡镇片区和重要景区急诊急救站建设,设置建设县域第三、第四急救分中心;在桃坪羌寨、古尔沟、毕棚沟、米亚罗滑雪场等重要景区建立急诊急救站,形成以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为枢纽,四个乡镇急救分中心为纽带,其他乡镇急救点为支点的全县急诊急救体系。强化120救护车人员配置,配齐医护人员和驾驶员。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职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筛查、防控和救治设备设施建设,落实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双网底功能。到2030年,7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或利用现有资源,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严格落实乡镇卫生院使用不超过45%、村卫生室不超过35%的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医疗人才强化工程

建设医疗卫生梯度人才队伍。坚持“外引内培、内培为主”,大力培养骨干人才、用好青年人才、留住专业人才,不断提升本地医护人员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到2030年,卫生技术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10%以上。开展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与医学重点专科制度、名医工作室、质控中心等有效衔接。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院校、院企等深度合作,引进、聚集一批优秀人才。加快建设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持续实施基层人才项目。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分层分类加大岗位培训,探索建立人员进修轮训、跟班学习制度,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将进修学习、培训学习、跟班学习成效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全县医务人员统筹使用机制。建立医师多点执业和“互联网+医疗”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县域内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切实稳定乡村卫生人才队伍。探索岗编适度分离,允许全县所有新进在编人员户籍关系留在杂谷脑镇,人事档案由卫生健康局统一管理。实行医务人员全员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的原则,打破单位、科室、身份限制,实现合理轮岗、有序流动、县乡综合调剂中高级职称、统筹使用编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队伍建设,优先保证基层用人需要,在薪酬、职称评聘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优先向基层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严格控制基层医务人员向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完善对口支援和青年医师下基层制度。研究制定医务人员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优惠政策,对副高以上职称紧缺专业岗位且承诺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三年以上的医务人员在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推荐及岗位竞聘中予以优先考虑。依托“四川省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管理平台”,实施干部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将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纳入信息化管理,全过程监测评估和管理进修工作。

加快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的要求,以岗位为基础,绩效为核心,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筹的内部分配制度,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遵循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的特点,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化县级医疗机构绩效改革,薪酬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公共卫生人员及基层医务人员倾斜,客观反映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重要指标,合理拉开差距。探索弹性工资制和协议薪酬制度,激励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动性。严格落实村医参加养老保险和老年村医生活补助等政策.(九)实施智慧健康提升工程

加快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5G智慧医疗系统建设和应用,搭建5G医疗网和管理应用平台,依托5G技术开展远程医疗协作、新建县级卫生健康平台,全面融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5G在疫情预警、重点人员排查、检测、隔离、治疗的全流程应用。加快120紧急救援体系、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全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县、乡、村三级以及对上的互联互通。建设全县居民电子健康卡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就医流程。依托理县人民医院建立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疗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推广远程体检、问诊、医疗辅助等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完善价格和医保报销政策,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持续推进健康理县建设。逐步实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进数据共享及医保结算一体化,为实现医保总额预付创造条件。持续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动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连续记录。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推动县级医疗机构智慧医院建设。

优化整合医疗信息化资源。加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建设理县卫生健康数据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建立信息(HIS)、影像(PACS)、检验(LIS)、超声、心电、健康教育等中心,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鼓励医共体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心电等诊断,提供分时段预约、远程会诊、在线支付、检验结果推送等服务。实现全科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施“智慧村医”项目,以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为切入点,探索“互联网+慢病管理+基本公卫”模式,方便家庭签约医生进行慢病个性化干预,增强签约居民的健康获得感。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统筹实施本行动计划,组织级相关部门分工落实政策、资金、项目建设等支撑保障责任,协调解决实施中的具体困难,研究调整卫生健康发展政策。各医疗卫生单位是本行动计划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各项保障措施和工作任务落实落地。

(二)强化经费保障。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投入职责,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积极争取中央、省、州转移支付资金,确保对基本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对公立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到位。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强对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倾斜,严重精神障碍等涉及经济社会稳定的特殊领域多部门协调逐步建立门诊住院费用兜底。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积极性,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形成多元筹资格局。

(三)强化追踪问效。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每年开展项目进度、效果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测、评价及总结,2025年、2030年分别完成项目中期、终期评估和考核。定期开展项目实施情况追踪督导,推动相关问题及时整改,据实适时调整完善行动计划。加强建设项目前期规划、储备和跟踪评估,提高项目规划建设的实用性。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不截留滥用、不积压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